经典打油诗欣赏搞笑打油诗欣赏
宋训忠“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自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唐代船民张打油随口吟诵的一首《咏雪》诗。此后,人们便把像他这样信手拈来,随口吟成,不讲格律的粗俗诗作叫打油诗。自唐以来,打油诗历代都有所作,当代更为不少。现摘录几道,以飨读者。(一)旧中国,教育事业落后,学校设备简陋,房舍破料矮小。为此,有位教育便写了一首《自题斗室》的打油诗:斗室何堪春雨潮,炎夏严冬更难熬。一盏灯泡整天亮,几卷蚊香彻夜烧。先忧后乐师仲淹,苦心劳骨降吾曹。门框若能高三寸,出入免得枉折腰。(二)“文革”时期,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下,我国知识贬值,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到处挨批揪斗。对此,有人写了一首《臭老九》的打油诗:十儒九丐自古有,而领儒叫臭老九。古时穷儒还是人,今天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文化无,反动皆因知识有。若是马列今在世,也而揪斗满街游。(三)当今,我国贪污腐化现象,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时有出现,深为全民切齿痛恨,群起口诛笔伐。故此,反贪斥腐的打油诗也屡见不鲜。兹录一首如下:官居正七品,敛财昧良心。乌纱公开卖,票子私下吞。笑骂任笑骂,檄文归檄文。信奉唯“物”论,钱到就擢升。打油诗”起源于唐代,当时财阳有个姓张的穷秀才,名叫“张打油”。张打油喜欢舞文弄墨,但没有名气。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坐在家里,眼望窗外一片雪白,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应该说,这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对雪景却描绘得很逼真;近景、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这首诗前两句纯是文人笔法,语言典雅,一本正经。最后两句则由大雅一变而为大俗,却又生动地写出了雪停后人们顾不得欣赏雪景,纷纷各拿扫帚和铁锹扫除积雪的情景。这首诗妙就妙在前两句的一本正经,引起读者对后两句的阅读期待,不料等到的却是极俗俚但又极有趣的诗句,变化之突兀,令人猝不及防,就象相声的抖包袱,造成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
因张打油的诗题在南阳官衙的墙壁上,县官升堂,一见大怒,便派人反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回答说:“我怎么会作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如若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到底如何吧!”当时南阳正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援,县官就以此事为题,令他做诗。张打油随即吟道:
贼兵十万困南阳
第一句出来,县官点头道:“有气势!墙壁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做的。”催促赶快念下去。张打油接着吟道:
外无救兵内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苏州有个“陆诗伯”,也以打油诗的形式写了一首“咏雪”,说来也有情趣。诗云: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降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弄瓦(古人把生女孩称作“弄瓦”)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对人妻子之敬称)莫非一瓦窑?”刘骥因友人之妻连生两个女儿,就借机对其戏谑和调侃,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和善意的幽默,足以博人一笑。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了张家的空地,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于是打算让吴家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十分可笑,后两句却气魄不凡,我猜想也许是拍马屁的大臣续上的。否则以朱元璋那点墨水,怎能写出文绉绉的句子来。
清朝的康熙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因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作“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有言外之意,算得上打油诗中的上品。
日常生活中比如:"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人要借,等到秋冬。”还有“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别人看了扇面上的打油诗,还怎么好意思开口借扇子?
北宋诗人苏轼就曾作过打油诗《洗儿》:“人家养子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金陵有一僧作打油诗四十首,名其集曰《牛山四十衡》,中有一首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莫谓是打油诗,其笔甚峭,不可及也。明代在某郡城郊的小店里,住着几位避雪小住的客人。一连数日大雪飘飘,店客们闲居聊天,其中有位秀才见雪片飞舞,便吟诗一句:
“大雪纷纷落地。”
有位小官吏听了马上凑趣:
“都是皇家瑞气。”
一乡绅续上一句:
“再下三年何妨。”
而一个要饭的乞丐听到后。十分恼火:
“放你娘的狗屁!”
这四句打油诗,看来是则笑话,但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的心声。
从前,有个考生,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四句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主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诗,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他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 何必”八个大字。这样,整首诗就成了:
。)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用不着哭哭啼啼。)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不见得苦读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那是一定的了)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何必用死来吓唬人呢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