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谜语你知道多少?有好多谜语让人猜不着
宣威老谜语研究
王人天
宣威有128万人口,耕地面积达105万亩,是云南第一大县级市,地大物博,广袤神奇,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谜语就是其中之一。
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少年儿童尤加偏好。古时候,谜语还称馊词、隐语。它将知识性、文学性和娱乐性结合在一起,活泼有趣,不仅能增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得到智力的训练和美的享受,是劳动人民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口头文学,靠勤劳智慧的人民口口相传传承下来,记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事物及生活现象。
近年来,我搜集采录了许多民间谜语、歌谣,除部分童谣、谚语在《宣威报》《玉美人》发表外,其余尚搁置案头。近来一翻,觉得其中许多反映旧生活、旧事物、具有宣威地方特点的谜语,很有其特殊价值。《民间文学概论》中说:谜语同一切民间文学样式一样,同样受着社会发展的制约,一些反映旧事物和生活现象的谜语逐渐消失(如当物、轿子、人力车夫),一些封建落后意识的谜语被淘汰(如佛龛、门神、香炉),而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谜语不断产生。这段话说得很好,不断那些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谜语有价值,而且那些反映旧事物旧生活现象的谜语更有其特殊价值,对于研究当地不同发展时期的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都很有其参考价值。
谜语的对象包罗万象,广泛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同旧时代民众生产生活及习俗信仰有关的许多事物或现象作了具体生动、切合实际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在其它文学作品中看不到的。故事、歌谣里都会提到主人公的衣食住行,但不会描述人们怎样用石磨磨面,碾子碾米,用连枷打豆子等,谜语中却把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不是历史科学很有用的材料吗?再过些年,也许就找不到这些资料了。
现就具体事例来谈一谈。
一、宣威原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县,盛产玉米、大豆、洋芋、麦子,于是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生产生活工具,谜语中把这些工具描绘得淋漓尽致。
上石岩,
下石岩,
白胡子老者滚出来。(石磨)
这是过去人们用以磨面的石磨,由上臼、下臼、摇臂和支座等组成。上、下臼的工作面上用錾子錾出条条石槽。工作时,下臼固定不动,人力拉动摇臂使上臼旋转,石槽的搓擦和上臼的压力,使包谷和豆成为粉末。谜语却用文学上的拟人手法把面粉磨出来的情形描述得充满生活情趣,引人入胜,又把石磨的质地和主要组成部分简要形象地告诉了人们。现在较为偏僻的山区还有石磨。
黄河一条沟,
沟里水不流,
拉纤的说肚子饿了,
掌舵的说饭还没有熟。(碾米)
前两句指的是碾盘上的碾槽,后三句讲牛或马拉着石磙子在槽里碾米的情形,牛觉得肚子饿了,人们说米还没有碾好。这种碾子现在已经没有了。
它爹高,它妈矮,
它爹扭着它妈甩。(连枷)
连枷共有两根木棒,一根稍粗且短,一根稍细较长,中间用绳索连结,人们拿着短的甩动,借此而使长的飞动,用力朝豆杆或荞等作物砸下使谷物脱杆。这则谜语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连枷的工作方式,语言幽默,引人发笑,达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
二、特定生活场景。
在宣威农村,过去基本上是过着男耕女织式的生活,男的管犁田耙地,女的管拾捡簸扫;男的干重体力劳动,女的做轻体力劳动,于是便有了分工上的不同,由此,记述这些活动场景的谜语便应运而生了。
横睡一个人,
本是箐林生,
脚被人踩起,
头侧有妇人。(碓)
在南方乡村的碓,酷似一人形横睡,是用木做的,在工作的时候,男人们就在碓尾不断地踩,而剥碓的人多是妇女。这则谜语记述了过去一家人用碓舂米的情形,更侧重记述了妇女多是剥碓的情景。还有锅边转、背柴的等等都属于这类型。
一物到处跑,
抱起娃儿忘不了,
大人见了喊干净,
小孩见了赶忙跑。(狗)
原来狗很多,不像现在这么少,而且也不用链子拴,任它在满村满寨四处游逛。一九八九年,由于狂犬病的产生,为了防止狗给人类带来危害,便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打狗行动,致使现在养着的狗全用链子拴着蹲在家里,物价暴涨,达数百元一只,伙食甚至比人还好。原来的狗却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多靠吃人的粪便、野物或畜禽的死尸、残汤剩饭生活,现在由于狗之稀少和地位增值,这样的场景就很难见到了。那时,妇女们抱着娃儿们在门外颠尿屎,狗舔小孩的屁股,小孩被吓得大声哭喊,被这则谜语历历在目地呈现给了后世的人们。
三、在手工业方面也涌现了许多比较新奇有趣的谜语。
两手耍清龙。(篾匠)
简短一句便将篾匠的工作形态刻画了出来。瞧,那清悠悠的篾条在篾匠的手中灵活的翻来舞去,活象两条在戏耍的青龙。而篾匠用这青龙织出的用具更有新奇的,如:
乌龟钻洞门。(甑屉)
在农村的甑子,现在已极为少见,放在其中的甑屉,是用几根稍大的篾条做筋,然后用细篾条编织起来放在甑子中蒸饭,形状极似乌龟壳,放进圆圆的甑子中,那不是洞门吗?这甑子甑屉,去到偏僻的山村尚能见到。
在木工方面也有许多有趣的谜语,譬如下面一则:
怪物,怪物,
下吃上出。(推刨)
这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了推刨工作的特点。
小小牛角一座城,
纤夫拉绳进城门,
翻来覆去洗个澡,
拉出处处留绳痕。(墨斗)
我们宣威牛羊成群,木匠则用牛角做成墨斗。木匠们使用墨斗工作时的特点,大家都很清楚,就不再赘述。总之,手工业方面的谜语,许多许多,难以全部枚举。
四、炊事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化,这些炊事用具已经很少见,是旧时代贫困山区的生活特征。
一个黑老鸦,
嘴里含块红嘎嘎。(火钳)
嘎嘎,宣威方言,指肉。谜语中说的是生火夹柴炭用的火钳,极其形象。
弟兄三人,
共系一条裤腰带。(三脚)
在过去农村的敞火塘中,经常放着一个三脚,以供顿锅用。形状是三只脚顶着一个圈子,这则谜语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三脚的特征形状。
圆圆一座城,
进了千家万户门,
房上一冒气,
小孩大人肚子闹沉沉。(甑子)
甑子,现已不常见,形如桶去了底,放进甑屉,顿在铁锅里,就可以蒸饭。
五、 一些即将消逝的用具谜语。
身上长毛不是兽,
晴带晌午雨防漏,
无事之时高挂起,
夜地睡觉水不透。(棕衣)
在过去没有雨衣,人们便从棕树上剥下棕叶来缝织成棕衣挡雨,上山放牛羊,还可以用它装洋芋等做晌午饭,也可用它垫着睡觉而不会着风湿。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雨伞雨衣的普及,棕衣已几乎绝迹。
两块夹一缝,
夜夜有人弄,
一个喊腰酸,
一个喊胯痛。(铡刀)
对于养马的人家,大家很熟悉每晚铡草的工作。这则谜语形象地描述了铡草时的形态以及铡刀的形状,工作人员工作时的感受。一个在上手执刀柄铡草,一个在下喂草。在上的弯着腰,时间一长便觉得腰酸,在下的则会觉得大腿酸痛发麻。当然,这则谜语由于产生的时代关系,人们还处于贫穷落后愚昧的状态下而带有性神秘色彩。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不再用铡刀铡草,大多改用了粉碎机粉碎,故铡刀便渐渐少了。
凡此种种,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生产生活的依据。
六、 反映各种社会文化习俗的谜语,数量更为丰富。
平时不认亲,
只站河房亭,
一到清明节,
门上绿茵茵。(柳枝)
在古老的风俗中,清明节家家门上都插柳枝以避邪气。这则谜语借节气风俗而道出柳枝,是研究南方风俗的好资料。
有口不出气,
有脚不落地,
白天站屋里,
夜里赶出去。(门神)
一到春节,家家都有贴门神的习俗。随着无神论思想的普及,已不再对门神恭恭敬敬,明显地对它具有了嘲讽意味。
秦叔宝,胡敬德,
站在旁边认不得。(门神)
这则谜语同样流露出嘲笑情绪,嘲笑他俩同为门神,同时站在一起,却相互竖眉毛,瞪眼睛。
坐在青山半壁岩,
鲁班请它下凡来,
花龙花凤头上戴,
孙子孙女抱在怀。(墓碑)
宣威山区的墓碑雕刻十分精美,碑帽上多是龙凤的图案,碑文上刻着墓主及建碑子孙的姓名。这则谜语讲的就是石匠怎样采来石块,雕刻墓碑上的图案字迹。实物和谜语结合,是研究民间美术及墓葬习俗的好材料。
七、随着无神论的普及,一些迷信的东西渐渐消失,描述这些东西的谜语也渐渐消亡。但是谜语不是迷信,它是祖国文化的遗产,搜集起来可供后人研究当时的习俗。
老人老人,
见香就享受,
见饭闻一闻,
天天不走动,
挂在壁上落灰尘。(天地)
这则谜语指责了迷信和封建思想,同时也道出了天地的供奉习俗。更教育人们不要相信迷信,而要相信科学。
团团一座城,
两边耳朵生,
中间一冒烟,
感动天地神。(香炉)
上两句是说香炉的形状,团团的,两边有耳朵,状如鼎。下两句是说它的作用。实物形状与作用并举,便留下了历史性的器具研究资料。
一个黑大碗,
早也喊晚也喊。(磬)
关于磬,《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用铜制成。这则谜语简洁地道出了磬的形状和佛教礼数的敲击时间,给后世研究礼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八、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谜语也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将语言打上了时代和环境的印痕。
在过去的年代,山区的放牛娃们过着孤寂无聊以牛为伍的生活,为了使生活充满情趣,便在放牛的闲歇,编一些谜语以供戏耍竞猜。
里笕槽,
外笕槽,
笕槽里头有撮毛。(牛耳朵)
笕槽是山区用来引水的一种工具,有用木做的,也有用竹子做的。放牛娃们用它来比喻牛耳朵的外形,是很形象的。在现在,笕槽已几乎绝迹,人们用皮管钢管代替了笕槽引水。
冰棒硬,
硬冰棒,
冰棒搭在笕槽上。(牛角)
所说的冰棒不是现在人工造出的冰棒,而是冬天天上降下的在树枝、崖壁、屋檐上形成的冰棒。这在放牛娃的眼里是常见的东西,用常见的东西编造谜语,便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语言。而在这些谜语中,许多谜底是我们今天还有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谜面。那么,那些旧谜面说起来就会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门山上有盘磨,
放牛娃娃不敢坐。(牛粪)
对门山上有张碓,
放牛娃娃不敢睡。(蛇)
对门山上有棚葱,
十个先生数不通。(头发)
对门山上有家人,
敲锣敲鼓响沉沉,
心想过来望一望,
小爹小妈会扎人。(蚂蜂巢)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这几则谜语的开头都有对门山上这个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呢?因为它是时代和环境的印痕,是过去山区贫穷落后的记忆。在同时代、同环境的山歌口头文学中,许多地方也出现了这个词。例如:
对门山上有棵花,
不会开口似哑巴。
哪天哪月开口了?
直等唱到成一家。
从而对门山上这个词在许多口头文学中便有了一定的范围性,但也只限定在那样的生活时代,将来的日子却会很少出现。这样,保存这些谜语就很有必要,它能给我们研究当时的语言及生活环境提供宝贵的资料。
以上二十七例,反映了同旧时代人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习俗信仰有关的一些具体事物特征,我以为于学术研究都有一定价值。这些东西,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发展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社会变革中,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是好事情,我们不必为古老陈旧的东西的消亡而惋惜,但历史科学需要研究过去的全部社会生活,探讨新旧事物发展的规律。保存这些谜语,便可从谜语中所描述的它们的性状、特征,窥探人们在使用观赏他们时的态度情感,了解当时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从而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