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小儿靠一谜语,让孔子主动拜其为师,却因太聪明10岁被杀
孔子博学多才,门生众多,多达3000多名弟子,著名弟子有72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却曾认一位7岁的孩童当老师。
他就是项橐。
那么,小小年纪的项橐到底有何本事,能让孔子心甘情愿地拜他为师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故事的经过吧。
天资聪颖,机智过人
据史书记载:项橐,字仲廉。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
相传,项橐出生时,长相圆润,可谓之天格方圆,地格饱满。就像个小橐(口袋),家人为之起大名为项橐。
项橐从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智慧。
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
在2000多年前,人类不能准确地解答此类自然现象。
于是,项橐的父亲,只能编造一个神话故事来敷衍他:是天帝派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
一般的孩童在听了此话后,可能就会信以为真,并且停止发问。
没想到,听到答案的项橐反应告别敏捷,马上就意识到答案是错误的。
立即就反问道:为什么其它季节不打雷呀?难道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才有吗?
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
项橐以其聪慧,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神童。
一个官差就想亲自见识项橐的聪明才智,来到项橐家,让项母准备二十样菜。
项橐见父母面有难色,只略加思索了下,便对母亲说:烙大饼,用大蒜和酱作小料,再拌生、熟两盘韭菜即可。
母亲不解其意,项橐解释说: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加上蒜和酱,正好二十
母亲按此意照办,官差惊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项橐的聪明才智。
三难仲尼,被尊为师,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并无实际记载,未免虚假不实。
那么,项橐在7岁时,成为孔子师,确是有记载的。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里记载: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中国传统蒙学名著《三字经》也有关于项橐的记述,写道: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相传,项橐是孔子去邻国莒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讲学时认识的。
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几个小孩拦住了去路。
孔子下车发现,孩子们在路的中间,用泥巴和石子堆了一座城池。
于是,对孩童们好言相劝,想经过此地,项橐则一本正经的说:城高门关,焉能过乎?
面对这样的泥巴城池,孔子觉得不以为然,便说:我过又待如何?
岂料孩童对孔子的话,直接反问道城躲车马,车马躲城?
意思是说古来只有车马躲城的道理,哪里有城躲车马的道理?
孔子觉得此一孩童言之有理,只好绕城而走。
哪料到,当项橐得知眼前的这位就是圣人孔子后,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
见孔子笑着点头,项橐遂脱口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一向学术严谨的孔子,对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顿时是不知所措,只好摇了摇头。
项橐见状,不无得意地说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孔子听闻,觉得言之有理。
项橐并没有停止的意思,大有乘胜追击之势。
又接着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因为脚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是鸿雁和仙鹤因为脖子细长,故善于鸣叫;松柏因为树心坚实,才能冬夏常青。
不对!天生聪慧的项橐对于孔子的解释并不买账,提出了质疑。
大声反驳道:龟鳖的脚不方也能浮在水面上,青蛙脖子不长也善于鸣叫,竹子空心也能冬夏常青。
一时间,令孔子目惊口呆。同时,不得不对孩童的巧言令辩所折服。
项橐并没有意识到孔子的窘相,又不依不挠地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何水无鱼?何火无烟?何树无叶?何花无枝?
孔子听完后,仍然是不知道答案,只好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
项橐看到孔子答不上来,便公布了答案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这种类似现在的脑筋弯的问题,无疑给循规蹈矩的孔子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项橐的三难仲尼,逻辑清晰,让孔子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不得不感慨,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就这样,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师。
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福祸相依,早慧必伤
然而,如此聪慧之人,生命却终止在了10岁,不得不让人惋惜,唏嘘不已。
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原来,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项橐一时间,威名远扬。
然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随着声誉的降临,项橐的恶运也随之而来。
各国诸侯都仰慕项橐的才华,都想让他为其所用。
为避祸,家人带着项橐颠沛流离,多次搬家,仍未能安全,最后,只好藏在深山里。
最后,还是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的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
由此故事,我们除了赞叹孔子虚心学习的肚量外,也对项橐的命运饱含感叹。
人,尤其是有才华的人,还是应该做到适度的避其锋芒,才能确保一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