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人猜谜
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 董希如
猜谜语可能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从小到大到老,没猜过谜语的恐怕少而又少,就是农村的一字不识的老翁老妇,肚子里也总有一些或难或易的谜语,可以随时脱口而出给孙子们猜着玩。物谜、字谜都有。这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里,就本人记忆所及,挂一漏万说点平江谜语的往事。也许能激起我们即将泯灭的童心,唤起儿时一些支离破碎的美好回忆。
一、 字谜
平江人喜欢猜谜语。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杨修是个人才,却被曹操杀了,很为他惋惜。他不就是太聪明了把曹操比下去了吗,犯得着招来杀身大祸?书里说,东汉时期,浙江上虞有个女孩子曹娥,投江自杀去找她被淹死父亲的尸体,五天后竟抱着父亲尸体漂到江边上来了。度尚为了表彰她的事迹,让弟子邯郸淳作了一篇诔词,刻在石碑上,后世称曹娥碑。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天黑经过,手摸碑文读完,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后来曹操路过看了,问主簿杨修是否懂得这八个字的意思,杨修说懂。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醒悟过来,乃感叹自己的才智比杨修相差三十里啊!杨修的解释为:八个字两字一组,先正面解释它的意义,然后再合成一个字,是字谜:黄绢乃颜色之丝,丝与色合成绝字;幼妇即少女,少与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之子,女与子合成好字;虀臼是受辛之器(古代祭祀的器物),受与辛合成辤字即古辞字。连在一起是绝妙好辞,是称赞邯郸淳诔词写得好。看完这小说,谜语的回环曲折的诱人魅力便深深地吸引着我,知道它能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也明白了平江人喜欢谜语的奥秘。
曹操与杨修
刚解放时,平江人识字的很少,可谓凤毛麟角。一般穷人家真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成年累月眼观浊水,背晒黄天,还难得温饱,其子弟哪有上学的机会?就算狠下心来节衣缩食地把孩子送进学堂,也大抵是开开眼界,长大不当睁眼瞎就行了。我父亲十岁就父死母改嫁,好歹读了三年书,已属不易,后来能写会算就算个文化人了。大多数农民扁担大的一字不认识一箩筐,有人戏称字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或者说大字墨墨黑,细(小)字不认得,也有人自作聪明说认字认一边,不要问先生。虽然如此,但农村人不甘愚昧、乐观向上的热情仍在角落里悄悄燃烧,所以到处流传猜字谜的活动,有些还别出心裁,令人大开眼界,很长见识。
还在懵懵懂懂未进学堂门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些字谜。因为大人常常出这些谜语,很多人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地猜,最后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谜底。比如一个为字,现在简写的是简单得很,一个力字多了两点。平江人猜的是繁体字,那为字就复杂了,谜面也有些云山雾罩:一点一撇,扭扭捏捏,鹅弓转窍,四皮茶叶,四字一句,富有诗意,押韵,十分形象,特别是扭扭捏捏,描画为字那两个小拐弯,形神兼备,几乎是神来之笔。转窍即转弯,四皮就是四片。你看繁体的為字,先写一点一撇,接着写两个小弯就叫扭扭捏捏;再写最后的一个大弯弓,就是鹅弓转窍(鹅弓是鸟铳上一个弓形的击发装置),最后写四点,谜面称为四皮茶叶,可以说是惟妙惟肖。这是泥腿杆子创作的好字谜。
高字我们常写常用,口头也经常离不开这个字,动辄说分个高下、高低三等、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秤杆子上见高低,诸如此类。有意思的是,我的老家也叫高家,全村却没有一户姓高的,倒是姓董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几,不知怎么没叫董家村?在我的印象中,以前村人写高字,都喜欢把上面的口写成两竖夹着两短横,看起来像楼梯一样。这跟鲁迅先生笔下迂腐的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有些类似。于是这个高字的谜面就有点意境了:一点一横长,楼梯扑过墙;墙背一只庙,庙里一炉香。我的感受是谜面虚实相依、动静结合,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想,楼梯自己是不会跑到墙那边去的,楼梯扑过墙了,肯定有人在扛、在架。这人上了楼梯、爬到墙的背面,发现有座庙宇,于是要探个究竟,进了庙门只看到一炉香,烟雾缭绕、万籁俱寂,是不是如入仙境?这是个什么人?他又干什么事?这个情节发生在什么时候?是白天、是晚上、还是深夜?都引人思索、遐想和回味。
平江人也喜欢猜有些历史厚重感的字谜。比如有个谜面说: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侯成盗去战马,恨董卓有心无肝。此谜面紧扣《三国演义》的故事,颇能吊起平江人的胃口。谁都知道,《三国演义》可是在平江农村广为流传,拥有极好的人缘。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字呢?翻来覆去、曲里拐弯,很少人能猜得出来,最后得知是个德字,不禁拍案叫好又有些懊悔无及。你看,第一句守徐州失去大半,重点是个徐字,失去了右边一大半,就只剩下彳了;第二句战吕布打掉巾冠,重点字是布,打掉了巾就剩下了;第三句骂侯成盗去战马,重点字是骂,此字上面两个口也可写成 (骂字去掉马);最后一句恨董卓有心无肝,关键词是有心无肝,意思是保留一个心就行了。结果把彳、、罒、心四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是德字。我觉得谜面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比较复杂,很容易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就是更能激发人们猜谜的兴趣。
有这么一个字谜,曾让我们猜得死去活来。揭开谜底非常简单,但谜面其实并不简单:伊无人,羊口亡其群。斩头笋,无口君。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门。一根长轿杠,扛个死尸灵。谜底是尹字。仔细想起来,这谜语很不错。它每一句都紧扣尹字:伊无人是尹,群亡(丢失)羊和口是尹,笋去头是尹,君无口也是尹,把尾巴缩起来是丑,还是尹字,把尹的一撇直起来好像半开的門。最后一句把尹的一长横比作轿杠,抬着一个尸灵。这样的谜语看似简单、实不简单,没有沉着耐心的定力是猜不着的。
猜谜就是斗智,头脑要灵活才行。比如这一个字谜士相马炮一盘棋,元帅中央笑嘻嘻,五个勇兵齐上阵,为何输掉这盘棋?——看起来,阵势挺不错的,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为什么输了?只要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会发现这盘棋还是少了点东西。什么?是车!少了就是欠,车跟欠合起来是软。原来谜底是软字!要猜中这样的谜语,就要费点心思了。我发现,很多平江人还是沉得住气,心眼很活,能猜得出来的。
当然要简单也有简单的。有人看似随便说了一个字谜:一字十三点,《四书》任你检;颜渊问孔子,孔子翻白眼。四句明白如话,也押韵,但就是难猜。你想想,要找出一个十三点的字何其难也!老是往凑齐十三个点的路上找,最终就如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徒增惆怅而已。这个谜语的奥妙之处在于,大多数话都与谜底无关,是衬语,没有实际意义。它的用处就是引诱你进迷魂阵,兜圈子。关键的就在第一句十三点,其实太简单了:十字加左边三点——汁字!平江这样的字谜也颇不少。比如:曰字加直不加点,莫做田、由、甲、申选。看起来是够难猜的了。因为曰字加一直(竖)似乎只能是田、由、甲、申这几个字。而谜底却是神!说起来又很有道理:曰字加上一直是申字,奥秘全在不加点上——不上面加一点是神字的偏旁礻!这不正好是个神字吗?有人还出过这样的字谜:目字加两点,莫把贝字选;贝字欠两点,目字不要选。按常规思维,目字加两点就是贝字,贝字欠两点就是目字。这个字谜把人引人歧途之处在于加、欠是实指的两个字,因而谜底是贺、资两个字。还有字谜说:木字加一笔,禾本未术猜不的;猜中并不难,脑筋要转弯。一般说来,木字加一笔离开了禾、本、未、术好像没什么好猜的了,而谜底是札却有些出其不意!它不正好是木字加一笔吗?只是那一笔是竖弯钩而已——正与脑筋要转弯的谜面契合。像木字多一撇,禾本猜不得;要想猜得着,字典推一角,要害在多一撇,多字要,木字上一撇也要,于是谜底就是移字。如果只考虑加上一撇,就永远猜不出来!由这类字谜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跳出思维定势是何等艰难!而突破了束缚思想的旧框框、旧观念,就会海阔天空、美景无限,求得事物的真谛,创造明天的辉煌。
二、 物谜
平江人的谜语总是从身边开始,有时看起来浅显,明白如话,容易猜着,可仔细回味又有滋有味,富于启迪。比如有个谜语说:对门岭上一把柴,丫最丫最滚回来;对门岭上一个蔸,全家大小都去搂;对门岭上一只井,虾子鱼啧结哒饼;对门岭上一挂鞭,天王老子不敢拈,谜底分别是土车子、饭罐、茅坑、蜈蚣,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又如两兄弟,同下田,做一年,冇个钱,其谜底是双脚。是啊,左脚和右脚,不是长相相似的亲兄弟一样吗,一起下田干农活,辛辛苦苦,年头干到年尾,还是赤条条的,没赚到一分钱。表面是说两脚,是不是也蕴含着过去农民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怨恨呢?与其说这是谜语,不如说是农民借谜语在抒发心中的不平和愤恨!而这个谜语把只谜你诂,有根不粘土;把只谜你猜,吃腥又吃斋,前者是浮萍,后者是锅铲,非常形象生动,又何尝不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呢?
谜则谜,水内哩谜;不开花,结沱栗(板栗)。——这是平江人创作的好谜语。谜底是什么呢?生长在水里是肯定的,还不开花,果实能吃,原来是荸荠,颜色、模样都有点像板栗,平江人叫慈菇,水分多,很脆,味道不错,很受孩子们欢迎。
荸荠
一间房子狭窄窄,里头睡着五个贼,这是儿时几乎所有大人都给自己孩子猜过的谜语。对孩子们来说,这个谜语有些神秘,也有些恐怖。怎么一间狭窄的房子要睡那么多人?而且是可怕的偷东西的家伙!他们怎么硬要挤在一起呢?孩子们都在房子上转开了脑筋。真让他们猜,一般是猜不出来的。最后大人一揭开谜底,孩子们恍然大悟,非常高兴,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原来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鞋子,五个贼是五个脚趾头,他们没办法分开,只能挤住在一起!这样的谜语简直是艺术化的杰作!
平江人的谜语有的忒简单。小孩子常常会遭遇这样的谜语:红棍则,撬筲箕,大路不走走壕基。这谜语一共才十来个字,谜底是芋头,说得挺形象:芋头的茎是紫红色,像根棍子;芋头的叶子很大,有点像做饭用来捞米的筲箕;芋头当然不种在大路上,而是种在偏僻的壕基之类的土里。这谜语虽然简单,但比喻得逼真,而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人们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充满动感的图画:一个人肩扛红棍子,撬着筲箕,不知怎么有意避开大路绕到难走的壕基上。怎么回事?由你去猜、去想。一句话,充满想象的空间,令人浮想联翩。
芋头
还有这样的谜语,以前大人肯定要让孩子反复猜的,当然是平江人(农民)的创作。说:天上吊根绳,地上一只盆。盆上跑马,马上弹琴。打一农活。叫现在的人别说是孩子就是在校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恐怕都猜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如今这东西基本上看不到了,不需要了。谜底是推谷。用的农具叫推子。这当然不是理发用的推子,而是另外一种大物件。原来,平江农村过去要把稻谷的壳去掉,就必须用到它。推子的外壳以篾编成,圆形,分两扇,上面的可转动,下面的是底座。里面都以黄泥拌石灰充填。上下两扇接触的面都嵌入排列有序的竹片,像牙齿一样。砻谷时从推子上面的入口加入稻谷,转动推子,上下两扇的牙齿互相摩擦,就会把谷壳去掉,米就出来了。推推子要有一个弯曲的工具叫推耙,从梁上垂下一根绳子固定。下面有一个大些的也是篾织成的盘盛谷壳和米的混合物,这就是地下一只盆。更有意蕴的是盆上跑马,马上弹琴,推子一直在转,不是跟跑马一样吗?而且会发出节奏均匀的声音,不是有点像弹琴吗?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同样是推子,有的谜面却是这样的:泥山木梁竹围墙,百齿千牙称霸王;谁要打从围内过,必定脱去你衣裳。也描画得活灵活现。一桩普普通通的农活和农具,都被提炼成了难以问津的艺术享受,让人不觉从机械枯燥、笨拙乏味的折磨中解脱出来,自然进入了一个身心安逸的忘我境界。
平江人过去常常开玩笑要熟人朋友猜谜,冷不丁迸出一句冷幽默的话:把只通钩谜则你诂哒——一伸一缩,一只黑脚!这是什么?很多人会一下子愣住了,又伸又缩的、黑脚?什么玩意啊?没见过啊,只好垂头丧气地说不知道。人家马上把谜底亮出来——通钩,你才猛然醒悟:是啊,过去农村常用的,户户都有,就是用竹筒和木钩或铁筒、铁钩组合成的挂铜壶、鼎罐等的设备,可以伸缩上下移动而调整高度。由于经常挂在火炉上方,烟熏火燎的,所以通钩浑身黑乎乎的,像一只黑脚。这谜语好玩的是出谜者先把谜底告诉了你,还让你猜得昏天黑地而不自觉。这种情景平江人会直喊好耍,好耍!大人性格比较趣蹦,就有带有戏谑意味、捉弄孩子们的谜语应运而生。最常见如:穿钉鞋,上瓦屋。诂得中,是你姐夫;诂不中,是你姑父。谜面就是前面6个字,谜底是猫,把猫脚底的肉垫比作钉鞋,很有想象力。但这谜语让孩子们左右为难,不管诂得对不对,反正吃亏。这是平江人善意开玩笑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幽默性格的自然流露。
平江人的物谜还有连环的,一个接着一个。比如我们以前介绍过的:一诂尖尖,二诂团圆,三诂打伞,四诂冷拳。五诂红艳艳,六诂艳艳红。七诂双对双,八诂生疔疮;九诂毛槎槎,十诂大天光。一共十个谜语,都是饭桌上的菜,分别为:竹笋、南瓜、蘑菇、蕨、苋菜、红辣椒、豆角、苦瓜、冬瓜、叫鸡,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提炼而创作的,也非常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好多平江伢则就是这样在饭桌上、在入睡前、在闲暇时,由爷爷奶奶或父母出谜竞猜而逐渐走出蒙昧而开启智力的。年长以后仍会念念不忘、回味无穷。这是一种甜蜜的回忆。
平江人猜谜语也是海阔天空的。什么都猜,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记得曾有这么个谜语,颇让我们耗费了一番脑汁。谜语说:四月当尽五月初,刮破窗纸再重糊;丈夫进京三年整,寄来家书半字无——打四味中药。当时大家那个猜呀,急呀,就别提了。大家想,西药咱不懂,猜不着;中药可是咱们自己的东西,还会猜不着吗?于是搜肠刮肚地凑,但老是对不上。最后揭出谜底才恍然大悟,直恨自己笨得无可救药。原来是这么猜的:四月快完五月刚开始,从季节上说是半夏;窗纸破了要重新糊好,是为了防风;丈夫走了那么久,应该回家了——当归;家书没写半个字,是什么?——白纸(白芷)。类似的谜语还有初入其境,告老还乡,假期已满,靠儿理当。谜底也是四味中药:生地、熟地、当归、附子。如此猜谜过后,人们不由感叹:几味极为常见、普通不过的中药,竟然被鼓捣得文采十足、有韵有味的,真佩服制谜者的绝顶聪明!
可以看出,平江谜语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前面的鞋、推子、中药蔬菜等等,往往离不开身边所见所闻。比如这个谜语:铁将军解粮开道,丝小姐随后而行,竹老兄空中摆阵,花公子报信机灵,水贼一到锁口就擒。谜底是钓鱼。与此相关的渔网的谜面则是:把只谜你猜,吃腥不吃斋,千疮百孔病难好,还要给它上脚铐。都说得多么形象生动!又如:孔明坐在八卦中,机关算尽战曹公,想借东风怕刮风,计出火攻怕火攻。打一昆虫——谜底是蜘蛛。又如:一朵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门万户开!谜底是公鸡。写得豪气冲天的。这些谜语同样源于平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平江人猜谜语多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物为题材,只能算是下里巴人的层次,那么古代文人的猜谜当然要算阳春白雪上档次的了。比如宋代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就是。据说佛印和苏东坡经常彼此唱和,有时也猜谜。有一次,佛印派人给苏东坡送去一个诗笺,苏东坡打开一看,是一首诗谜:我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当。苏东坡笑而不答,提笔也写了一首诗谜回复。佛印接过一看,写的是:我有一张琴,丝弦藏在腹。用时马上弹,弹尽天下曲。佛印会心一笑,彼此心领神会,更加惺惺相惜。高手就是这样,没有花拳绣腿,从不显山露水,就在一招一式之间,识尽天下英雄。原来佛印出诗谜,苏东坡一见便知,却也以诗谜即谜底相答,而佛印也心有灵犀一点通:谜底是木工常用的墨斗。这墨斗(装有墨汁)中腰伸出一条线,两头卡住后可以弹出一条直线来,便于木工锯、刨等操作。佛印禅师以转轮王作谜面,苏东坡则以琴曲作谜面,都恰恰契合各自的身份,真是各领风骚。对于此类典故,有的平江人还是了解不少,而且常常会细心咀嚼,举一反三,悟出新的好谜语来。因此,有文化的平江人也会搞点拿来主义,把历史上的谜语借来猜猜,或者干脆自己创作比较文气的谜语。比如睡则同睡,起则同起。贪如犲狼,赃不入己,一派文言,但多数人还是听得懂,猜得出。有的说是筷子,有的说是眼睛,都有道理,都可以算对。同样说筷子,又有谜语:祝(竹)家两姐妹,睡倒等人来,腰上捏一下,双脚就扒开。表面看好像有点荤的味道,其实筷子一日三餐都要用到,一点也不荤!又如摸摸无节,看看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谜底是历书,也是设计非常巧妙的好谜语。
毋庸讳言,平江谜语大多是比较俗,因为它来自老百姓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来自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侃神聊或互相插科打诨激发的火花,不可能精雕细刻而文采飞扬。惟其如此,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平江谜语越是粗俗,也就越显原汁原味而越有嚼头,越显珍贵。希望平江谜语也能与时俱进,更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生生不息,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