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瓶猜想
驱车进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镇石沟村之前,在村口路的右侧会看到一个高高大大的彩陶瓶,平常喜欢关注文物的人一眼便能认出,这是一件著名的国宝人面鲵鱼纹彩陶瓶(简称人面鲵鱼瓶)的放大版或文创版。
下车近前,只见瓶边立有一碑,黑底黄字地写道:1957年10月出土于石坪村水泉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中唯一一件人面鱼身彩陶器,距今5500多年。瓶体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圆腹平底,颈有对耳,小口平沿,口沿上斜。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这显然是对人面鲵鱼瓶原件的简介。石坪村,今为西坪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登录甘肃省博物馆网站,发现上面的介绍有所不同: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甘谷县西坪出土,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石岭下类型,是指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的一种地方类型,因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遗址而得名;所谓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压根是不存在的。一双短臂或应修正为:一对爪或足。此外,还应补充最重要的一点:尾部弯曲,最终与嘴部相衔接。
庆幸的是,甘谷县博物馆公众号的图片说明正好注意到了这一重点。其文曰:1957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镇石坪村,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小口双耳深腹平底瓶,颈部有一圈附加堆纹,橙黄色瓶体腹部绘深褐色人面鲵身形象,双目圆睁,大口露牙,长条曲折状身躯,首尾相接,两侧饰爪形纹,腹部饰网格纹,身形似鱼出水跳跃状,活泼可爱。这件人面鲵鱼彩陶瓶距今5500年左右,是仰韶文化中晚期彩陶器中的精品。除了没交代尺寸,其他的均比甘肃省博物馆来得详细而准确。
然则,这瓶上的图形到底是不是鲵鱼(俗名娃娃鱼),尚未可遽定,比如就有学者称之为蜥蜴纹或蝾螈纹。而且这种图样的彩陶瓶,存世的也不止一个,譬若甘肃武山县傅家门遗址1973年就出土过一件(属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现藏武山县博物馆),只是上面的尾部已无或被故意略去,却多出了四个爪或足。许多龙文化专著如徐乃湘等《说龙》、濮安国等《龙图400例》、刘志雄等《龙与中国文化》,皆著录了这两件年代相续、纹样相承的彩陶瓶,并直接视其为中国早期的龙纹或原龙纹。
窃以为,乃是蛇纹,且能找到文献支撑。《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据说,这是非常长寿的、轩辕之国国民的形象。其实,这八个字,完完全全可以照搬照抄挪来描述甘谷西坪这件彩陶瓶上的图像。若最初将此瓶命名为人面蛇身纹彩陶瓶,亦可成立。
推而广之,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透闪石玉龙,红山文化遗址内诸多的所谓C字形玉龙饰猪龙玉或蜷曲的龙,以及殷墟妇好墓里的浮雕龙形玉玦,我觉得也都像是蛇尾交首上的变相,而不是什么龙或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