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龟汤题目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猜谜语 > 正文

猜谜语

薛宝琴编的十首怀古诗暗藏的谜底是什么呢?

haiguitang2022-11-23猜谜语117
我来瞎猜一通。每条谜语我标记一下自己有几分把握。想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别的书迷的答案,就回来更新。这里一些答案,当然是受到了几百年来各位书迷们的启发的;但是猜谜人

我来瞎猜一通。每条谜语我标记一下自己有几分把握。想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别的书迷的答案,就回来更新。这里一些答案,当然是受到了几百年来各位书迷们的启发的;但是猜谜人中,强行胡诌者也有,所以分辨谜底优劣也是猜谜的一环。另,为了我自己猜谜的乐趣,前人的猜想我也没有看得太多。

首先说下我猜谜的准则:

按规矩,谜面里不会出现谜底,哪怕是近义词或很明显的暗喻也不大可能。虽然书中草草提过一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但这大概是将谜题留给读者的借口,不应理解为谜题难度极高。参考书中前文贾政悲谶语一节各谜题的难易度,此处的十首不大会有很牵强或明显的谜底。宝琴原话是:暗隐俗物十件。这些灯谜是贾母让作的,作者又是近乎完美的宝琴,谜底应当是能让猜中的场面既欢快又得体的。各首怀古的地名中自然有文章。考虑到书中角色的文化水平,分析谜题中的典故可以不避晦涩。每首灯谜的四句,应当没有废句。即,谜底必须符合全部四句,方算成立。大量参照字典、诗词集。字义中有细节。不按索隐、结局暗示等因素主导思路,尽管很迷人。但亦会作为参考。

那么来试试看:

赤壁怀古 其一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首先排除法船。空舟一句,已经泄了字,还猜任何与船有关的,大概是从没猜过谜语。一说棺材,虽然贴切,却不符合创作背景。写给老太太的十个节日灯谜,第一个就压这么晦气的东西,宝琴怕不是有病。

先把诗的表意说一下。第一句的水不流,指的是曹操赤壁兵败时,士兵从着火的战船上跳水溺死之多,导致江水堵塞。同样的情景,在写曹操屠徐州时,也曾用来描述过死在泗水的百姓。第三句的喧阗一炬悲风冷,自然指的就是孙刘联军的火攻和东风了。

那么余下两句,似乎是闲笔。而根据我上面定下的准则,这里是不会有闲笔的。

我的猜想是,这里的四句组成了同一个画面。诗用描绘赤壁之战的手法,整体暗喻了某样事物。后面的灯谜大多也都是类似的手法,但这里的赤壁之战意象更加统一些。

我想说的这个意象是:茶。

红楼中多有饮茶的画面。在第四十一回,妙玉还曾给贾母献过茶,并带有一句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的描述。风、火、水,就是一个烹茶的基本要素构成。

所以赤壁就是红泥小火炉。茶壶放在上面,水在里面翻滚,却不流动,更有茶叶或茶饼沫子填充,犹如昔日赤壁令江水不流的溺水曹军。而另一边,空舟即茶杯。如果这里是用冲饮的方式,那么壶里就只在煮水,而茶杯里则是徒留的名。名,即茗。

煮茶人又是添火、又是扇风,终于水或茶汤煮好了,倒在杯子里。明清饮茶是用小盖钟,也是书里提到过的。盖钟又称三才杯,盖、托、碗分别对应天地人。而赤壁之战会发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将军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

谜题最后一句里,茶叶继承先前溺死者的意象,此时便是英魂,在茶中游动。英:花。茶花的魂,不是茶叶又是什么?

其实讲到此处,已经有了十成把握。但我觉得,茶的意象,和赤壁之战的整体意象之间,还缺一个诗词上的联系。三国故事里,酒文化胜过茶文化,所以茶用三国来代指,是有些不贴切的。

总之,我猜本题谜底为:茶炉。六成把握。

(另四成,押走马灯。南宋姜夔曾有诗云:

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若使英雄知此事,不教儿女戏灯前。

走马灯也是靠气流转动,内又有火,而水和英魂也都可以用图形来解释,只是未免单薄了些,所以还是主猜茶炉。)

交趾怀古 其二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在越南附近。马援是东汉开国名将,曾镇压交趾叛军。子房当然是指西汉开国名士张良。铁笛的出处有很多,难以定论。戎羌多指少数民族,也与交趾所在的西南对应。镛:大钟。无烦:无需。

首先,我不认为是喇叭。铜、镛、振、声、播、铁笛等字眼,均与喇叭关联太过紧密,有谜面直写谜底之嫌。因此喇叭虽然贴切,却不大会是真正的答案。

猜这道题,果然还是要从马援和张良入手。据晋人记载,马援平定交趾后,曾设立铜柱,标记汉朝国界。这与第一句的铜铸金镛振纪纲吻合,第二句也顺理成章。

那张良从哪里冒出来的?张良和交趾、铁笛等都没有直接关联,将马援与张良对立更无从谈起。二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就是汉代开国功臣这一身份了。前三句都在说马援,最后一句完全可以写一个更贴切的。

这时,我想到纪纲这个词。纪纲:法度;网的纲绳。

网的纲绳是什么形状?横线与竖线的交叉,是为交趾。

横竖线上有铜钟。我认为,这是指象棋的棋子。

象棋起始于宋代,在明代中期开始兴盛,正与小说的背景相符。当代棋子多用硬木,而旧时则还有象牙以及……铜。不同于其它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象棋远播海外,出现了各种分支,也符合第二句。

那么马援即马,铁笛即炮。如此一来,就连戎羌也可以和西南民族的战象对应。张良被称赞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是象棋九宫中的士,甚至是将帅。说起士,明代有一锦衣卫,名字正好叫纪纲。而马援、张良等都是汉代人,在诗中又因铁笛而处在对立面,组成的意象正是隔着楚河汉界的那记起手当头炮。当头炮的对应,也正是把马跳。铜制棋子落盘有声,又回到了钟响的意象。

所以本题谜底为:象棋。九成把握。

钟山怀古 其三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再配合名利一句,似乎是指南齐周颙。周颙曾隐居于钟山,后又出山做官。南齐孔稚珪曾作《北山移文》,讽刺如周颙者是假归隐,故作高深,实则牵挂着俗世的名利。如此一来,提线木偶似乎全部符合诗句和典故:牵连难休,招人嘲笑。只是被诏出凡尘用来比喻艺人将木偶放到台前,似乎稍有不准。提线木偶是福建泉州的特产,而钟山则在江苏南京,两地不是天南地北,却终究有些距离。

我有个更贴切的猜想。

话说南朝梁武帝,亡国之时被大军围城,曾想过用纸鸦将皇帝诏令飞出城外求救的主意。后来这份诏书被射落了,计划也就破产。梁武帝兵败身死。梁都正在建康,即那个钟山所在的南京。无端被诏出凡尘说的是离开大地,是一个上升的画面。

这首诗,明着是写南齐周颙,实则联系南梁萧衍。用二人的故事,若即若离地涵盖了全四句。纸鸦由线牵连,放来本让人作乐,在梁武帝的故事里却令人唏嘘。如果结合名利,又有身在青云上,却仍无法休绝地上的牵绊之意。无论飞得多高,还是要看放风筝的人是什么心情。

所以本题谜底为:风筝。八成把握。

淮阴怀古 其四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四句加标题都是写的韩信。韩信,死时为淮阴侯,曾封齐王。三齐是项羽在齐国故地分别封了三个王而的来的叫法。第一句写胯下之辱,第二句写鸟尽弓藏,第四局写一饭之恩。第三句看上去像是给第四句的铺垫。

然而之前我就反复强调了,这些谜语里不大会有闲笔。第三句会写一句看似没什么信息量的句子,而不是写更有名的灭楚、陈仓等旧事,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认为,这首诗不同于别的,不是意象结合,而是一个字谜。全诗都在写韩信,而韩信倒过来,就是信函。

所以才有第三句寄言一说。然而如果只是字谜,较其它几首,稍显单薄。

所以我暂时设想本题谜底为:信函。六成把握。

广陵怀古 其五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个我觉得是比较简单的。由于简单,所以很可能有遗漏,不过还是姑且一说。

广陵在今江苏淮安,旁边就是扬州和南京。不过隋堤就远了,是大运河上的堤,在河南永城。好在这道题的谜底可以将一切都联系起来。

蝉是夏景,而鸦则多代表衰败。蝉与鸦转眼过后,就是春季,恰与风流相近。那么春天、风流、隋堤三个意象,就令人想到柳。隋堤旁,自建成以来,全都是柳树。

其实柳的意象还不止于此。明清易代时,在秦淮,即江苏南京,出了八位名妓。为首之人,柳如是。所以占得风流号,还不止是寻花问柳之意,更是直接联系当时的名人。只不过红楼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宋之后的某个虚构的盛世(不能点破是明朝),所以也不能直接说出柳如是的名字。

那么最后一句呢?纷纷口舌多是什么?

是纷纷柳絮。口舌多,即絮叨。只是柳絮似乎不太俗。

所以本题谜底为:柳絮。八成把握。

桃叶渡怀古 其六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题,想了我一整天,得来的答案大概五成把握而已。但这个思考的过程,我却十分满意,在这里记录下来,或许会对其他人有启发。

由于很难,所以我……看了攻略。但看到的几个参考答案又都不大对。有说桃符的,这属于缺心眼。另有一说鸟笼,用让鸟饮水的小碟对应第一句中的浅池,是很妙的;二、三句对应鸟笼形状,最后一句说的是笼子挂着的样子。但这个答案里,一些牵强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将衰草闲花解释为色彩不鲜艳的鸟。按我开头定下的准则,如果有哪怕一句诗不符,这个答案应当就不对了。另有一种猜想,说是笔。这个倒是有些说头的。

稍稍回溯,先解释一下诗的表象。桃叶渡这个地方,曾有一件轶事,那就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传说曾在这里与爱妾桃叶分离。所以第二句的枝字,大概是谐音王献之的名字。六朝是指从三国的曹魏/东吴到晋到南北朝期间,以南京为首都的六个王朝。南京也是因此而得名六朝古都。王献之曾任官,所以也就是朝廷的梁栋了。而最后一句小照空悬壁上题,其实也是王献之的故事。谢安曾求王献之给新建好的太极殿写匾额,编了个故事,说曹魏时有块扁还没写就被工匠误钉在大梁上了,只好让当时的一个官员兼书法家韦诞坐在一个悬空吊着的凳子上去写。等他写完,头发都白了。王献之听了故事之后,不但没被说动,反而反驳说,如果这事是真的,那正说明曹魏无德,不能长久。

为什么谜底猜是笔有道理呢?第三句的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的大官多是这样子的人;如许:如此的),指的应当是六朝总是这种多情才子、艺术家当官。这段时期,汉文化高速发展,书法、文学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献之本人又是诗人兼书法家。而第一句和第二句,如果用笔来解释,可以视为绘画的内容和技法,第三句用才子代指笔,第四句是又说绘画(小照:肖像画)又说书法(壁上题)。

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好虽好,我却偏不喜欢。

用书法、绘画等等去暗示笔,实在太直白了,更何况第四局的题字已有泄底的嫌疑。而且第一句,如果说浅池还可以用砚台来对应,花和草却完全没必要,似乎是闲笔了。这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放弃了这条思路,重新去想,想到了另一样东西:木梳。

之所以会想到木梳,首先是想到了第一句在说什么。衰草闲花映浅池,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比喻:梳妆镜。

铜镜问世前,古人用水盆为镜;即便没这层关系,镜子映浅池也毫不牵强。那么衰草闲花呢?为什么是衰和闲这两个没有直接关联的字对应?所以我认为,闲是很重要的,不是虚字。空闲的花,衰败的草,对着镜子,这是一个梳妆的女人,一个有空闲、头发如草般稍有些乱蓬蓬的对镜女人。

于是我想到了梳子。桃木梳很流行,有辟邪的心理作用,据说还能活血。梳子齿和被梳开的头发也对应总分离的意象。六朝梁栋似乎可以把重点放在朝字上,取另一个音,视为朝时梳妆,而梁栋则又是垂直排列的条状木头,还是梳子。想到此处时,我很兴奋,却被最后一句诗卡住了。小照空悬壁上题,怎么想也想不到梳子。倒是另一个我琢磨了一阵的谜底,挂屏,更加贴切。挂屏上有小照,也有题字,镂刻的木头也符合前面几句。然而贴合度实在不算高,最终还是放弃了。

梳子本该也就此放弃,但我忽然想到,梳和书同音。也许作者在这里埋了一条谐音梗作为第二重密码呢?否则王献之的典故等等,岂不是都白铺垫了?于是木梳的意象,弃又不是,留着又无处发展。我重新审视这道题,想到将第一句解读为对镜梳妆的女人,仍然恰当。而这时,那些乱七八糟的拟谜底,都聚拢了起来,拼成了一个新图样。

第一句是镜子。

第二句,受到王献之和桃叶故事的影响,我们先入为主,会理解为桃枝总是离开桃叶。然而汉语的语法是流动的,这里还可以理解为某种东西总是与桃枝、桃叶分离,仍然通顺。那么什么和桃枝、桃叶分离呢?桃子或桃花。我认为这是在比喻女人的脸蛋,是在往腮上打胭脂,让面如桃花。

第三句仍可对应梳子。六朝梁栋多如许,整句理解下来,依然引向了书法家们。书、梳同音,梁栋的形状又和梳子相同。

那么第四句呢?梳妆完毕了。镜子不再照着衰草闲花,而是一个美人,一个可以画成小照的美人。所以小照就是那面镜子,镜子背面的铭文就是壁上题。将镜子的意象代入回前面几句,桃枝桃叶也可理解为镜片与镜支的关系。六朝梁栋贴切,因为镜台多设计为宝座的样子,姑娘化妆倒好像是上朝了。这么一来,说梁栋们多如许,亦有一层讽刺。更何况,六朝古都南京是什么地方?就是金陵。另外,第四句如果还是暗合王献之拒绝题匾的故事的话,那么那个写匾额写到头发变白的韦诞,也可代指老年妇女。到那时,还有什么梳妆的乐趣呢?镜子不过空悬罢了。

怎么样,很有道理吧?可是这里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解释,反而觉得晦涩了。因此我把握很小。

总而言之,本题的谜底拟定:镜台。五成把握。

青冢怀古 其七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一题向来是没有争议的,谜底就是墨斗。

本题的妙处不在是什么,而在为什么。真的是很有意思的谜面。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地。这首诗全部都在讲王昭君。黑水是塞外的景象,咽不流又如欲哭无泪。冰弦一句是指王昭君的琵琶。汉家制度指昭君出塞故事中的选秀与和亲两件常事。樗栎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指大而无用的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讽刺除了昭君以外的任何一个相关汉人。

为什么这是墨斗呢?

墨斗是传统木工工具。它有以下这些部分:一个圆斗,称为墨仓,里面是墨,然而不是墨水而是由棉花一类的材料吸收、保存的墨;线轮和墨线,可以想象现代的卷尺,蜷曲在墨斗里时经过墨仓、染上颜色。墨线拉出来后,就是一条很便捷的直线。把线提起来一弹,墨的痕迹就在木材上留下了,比用直尺和铅笔方便。

因为这条线的缘故,古来多有将墨斗比喻为琴的。而这里宝琴的诗句把墨斗比喻为琵琶,其实更加贴切,因为墨斗的形状本来就像琵琶。

所以樗栎的羞愧,也是因为木匠嫌弃它们不能成材。第一句里黑水不流的意象,也对应墨斗虽然存墨却不用墨汁的设计。最妙的是汉家制度一句。如果不考虑王昭君的故事,说起汉家制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百家争鸣,但有两家是最大的。汉代独尊儒术,所以打压了哪一家?墨家。

哦对了,墨斗,用委婉的方式去描述,不正是青冢吗?

太妙了。

所以为什么我不说某某谜底我有十成把握?因为真正的好答案在这里,是让人拍案叫绝,不仅找不出一点错,而且越想越心悦诚服。墨斗作为本题的答案,是从历史、典故、形状、立意等各个层次去看,都完全符合的。的确,不一定每道题都达到这个水平。但曹雪芹特地留了这十首灯谜让读者猜,想必是得意之作,每一篇都是这种水平才更正常。

顺带一提,我没有见过真正的墨斗。如果不是前人的分析,反而在这道题上我大概是猜不出来的。致敬前辈红学家。

总之,本题谜底为:墨斗。十成把握。

马嵬怀古 其八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老规矩,因脂字泄底,先排除胭脂。

马嵬坡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杨贵妃在这里,因六军不发,由唐玄宗被迫赐死。然而这里有个奇怪的地方。杨玉环之死,多是作自缢而死。这首诗中用来表现死亡的温柔一旦付东洋,却是个溺死的意象。虽然可用付诸东流之类的词来模糊解释为一切成空,但终究不贴切。

其实想到这一节,这道题算简单的了。想到马嵬坡、杨玉环,就会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提到脂和温字的诗句,是这样说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贵妇在沐浴。

而第一句的脂痕,还可以理解为胭脂的痕迹;渍汗光则是汗渍。这两者都怎么样了呢?用温水揉一揉,就洗掉了。洗的时候,不小心水溅到衣服上,抑或是衣服上遗下了风流记(疑车)所以必须要洗一洗,所以最终留下了香味。有种东西,是贵族洗衣、洗脸必备的,由猪胰、皂荚、香料等制成,而且历史悠久。

所以本题谜底为:肥皂。九成把握。

蒲东寺怀古 其九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宝钗说这一首和下一首都没有考据。信了她就有鬼了。

蒲东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场景地名,小红即红娘。红娘偷偷带张生去西厢,撮合他和崔莺莺,事发后被老夫人惩罚,然而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嗯,张生和崔莺莺月下幽会,可不仅仅是约会而已。这四句诗就是红娘这个角色的全部剧情概要。

这样的故事,连离经叛道的宝玉和黛玉都要偷偷摸摸读,而且读着还不忘批评几句。像宝钗这样稳重而又符合传统观念的大家闺秀,当然是就算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

红娘的媒婆功效,常被称为牵线。女红又通女工。这个意象符合诗中的每一句话。针最早为骨制,而且轻盈,好携带。第二句用了撮字,强调是指尖上的动作,也符合针线。针刺下去,却要吊着线再起来才能缝下一针,而针正是勾引着线同行在布料上的。

这么一想,似乎非常简单。上面有些谜语,因为过于简单,我反而没了把握。但在这里,因为宝琴的用典是正经人不敢点破的一出俗戏,假想的猜谜者是更加下里巴人些的人物,简单反而对了。如果说这些解释都是牵强附会的话……牵强附会倒也正是个针线活的画面,不是吗?

所以本题谜底为:针线。九成把握。

梅花观怀古 其十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和上一题的《西厢记》一样是正经人家的禁书,这里讲的是《牡丹亭》的故事。官二代小姐杜丽娘在梦中和书生柳梦梅相爱,伤情而死。她的尸体葬在梅树下,魂魄却去找到柳书生,最后还魂复生,正是在梅花观。经过一番曲折后,爱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所谓梦里相爱,也是在开车了……所以才是禁书。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的心声。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是个字谜,答案便是:卯,应该无需解释。初得卯字时,我一下没想到有什么用。但第二句的婵娟也是很明显的暗示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用婵娟代指明月。那么第一句中的卯,岂不恰好是兔子,而且是捣药的玉兔?

这么一来,第三句也很好解释了。莫忆春香到暗示我们去想反义词,即秋天。秋天的团员,正是赏月、吃月饼的中秋佳节。于是第四句也很贴切:《牡丹亭》里多有将西风与中秋联系起来的唱词,如第二十出的你便好中秋月儿睡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于是本题的四句诗,都指向中秋赏月。

所以谜底必然是和中秋相关的事物。我觉得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团扇。然而诗中已有团字,本不该取团扇之意。好在团扇还称纨扇、宫扇。而这两个词,又暗指十二钗中的李纨李宫裁,令人不得不遐想。不是梅而是柳,暗示天气热,所以要扇子。画婵娟指扇面的图案。团圆指形状。西风指扇风。四句皆合。

和之前一样,仍是因为《牡丹亭》不会由正经人提及,所以可以容忍比较明显的答案。

所以本题谜底为:纨扇。九成把握。

一路猜下来,不得不说,曹雪芹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些谜面,本身用诗的格式,哪怕对其中的寓意一窍不通也依然朗朗上口。而细品其意,有历史典故、画面、寓意、谜题、甚至针砭时事等多个层次的解读方式;更何况,如梅柳一句,极可能暗合书中的梅家(薛宝琴未来公公家)以及柳湘莲(令人唏嘘的显眼男配角),所以也可推想这里的诗都有故事意义,是用来暗示结局的。如此多层次的写作,每首都浓缩在三十字左右,而且随手一挥就是十篇,真不知曹雪芹从哪里想来。而这十首怀古,在书中其实无足轻重,只是某一回的引子罢了,几乎没有篇幅,而且从此再也没提过。这个写作功力的差距,让我一时难以静下心来写自己的作品。

我又想起来,除了宝琴的十首灯谜,宝钗、宝玉、黛玉三人也在同一场景里各自拟出一道书中没有答案的谜题。合在一起,是十三首,恰好可以对应金陵十二钗外加不在其列但必定包含在内的宝琴(梅花观怀古)。所以不索隐大概是不可能理解这些诗篇的。这些故事上的分析以及宝玉三人的谜底,以后再说吧,也许写在这个答案里,也许链接在别处。

这里开了个红楼相关的新坑:

最后,我自己也出一道吧,探一探和曹雪芹的差距:

雾灵山怀古卷卷天书通六合,饲驹挂甲闹市得。乘风破浪百转拓,雌雄泾渭镜中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