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谜语摺子》字谜拾趣
引言:内黄发现清末谜语摺子
这次出国探亲前几日,《河南谜语拾零卷》启动,我们到辉县去寻访绘有谜语的嫁妆箱子,收获颇丰。没想到出国不久,又从内黄县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发现两册清末流传下来的谜语摺子。
2022年7月下旬,内黄县民协副主席张四清外出收老物件,来到内黄县马上乡西庄头村安景魏家中。安景魏老先生出生于1935年,今年88岁了。安老先生拿出几本老书和两个谜语摺子,说是他爷爷传下来的,他爷爷叫安振清,是清朝最后一代秀才,安振清出生于1871年,20岁考中秀才,在内黄县以北远近闻名,留下来的很多书,在文革中被烧。安景魏小时候爱读书,爱听爷爷讲故事、破谜猜。在红卫兵向外抱书去烧,时,偷偷留下来几本和两个摺子,为了不被发现,他把书藏在自己睡觉的枕头里,一放就是好多年,才得以保存下来。张四清看到摺子是谜语就想购买,对安景魏说:河南省民协灯谜学委员会正在征集民间谜语实物资料,你把书和摺子卖给我吧。张四清又给他说:书和摺子在你这里也没多大用处,不如给我,我让刘二安主席给你整理到谜语书里面。安景魏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你拿走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谜语也是好事,让这古老的文化发发光,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谜语,你拿走吧我不要钱。张四清说:不行,你放这么多年也不容易,给你100块钱吧。安景魏不要,张四清说不要不行,经过几次商议给安景魏留下了80元钱。
张四清第一时间将发现谜语摺子的消息告知了我,并将图片发来。
摺子,用纸叠起来的册子,过去多用以记账。这两册棉纸的摺子是书写的谜语,高14公分,长63公分,每册8折共16面,分别抄写30首字谜和19首物谜,未抄写谜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编委会成员和几位特约编委作了查对或试猜,其中有少量谜语已收录在《河南谜语卷》或为异文,部分谜语尤其字谜流传较广,不仅在河南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但还有部分是首次见到。目前,字谜大多已查出或猜出谜底,物谜大多尚未查出或猜出谜底。
我与张四清约好,待回国后,将尽快去内黄拜访安景魏老人,尽快亲睹谜语摺子。
2022年8月4日 于亚特兰大
点点胜珠玑
——谜语摺子字谜之⺀
说我是个字,
我也不是个字。
说我不是个字,
我也是个字。
你要不认得我,
你准认得俺哥。
俺哥即是我,
我亦是俺哥。
(打一字)⺀
这则谜一下子就将我们带进一个悖论:打一字,到底是个字,还不是个字?似乎无从猜起。查《民间谜语全书》《中国谜语大全》,均无载,又翻查了其他谜语集,遍寻不得,估计这是首次发现。
河南谜语卷编委会在群里进行讨论,吕祥率先猜为々。
々:汉字替代符号。々是〻楷化而来,一说是同字的异体字仝的草书体变化而来,是一个汉字替代。作为反复记号,々的读音是读被反复的字的读音。汉字历来有简写的习惯,在非正式书写时遇到叠词,便把后一个字改为々。但 々一般习惯用于行书写法,即多在速记时使用,并不正式,即不适用于楷体。
吕祥认为:々只是一个符号,但在文中却有实际意义和读音,所以说是字,又不是字,所以可以用说我是个字,我也不是个字。说我不是个字,我也是个字来扣合。
西周史颂鼎刻有子子孙孙
我查找了相关资料。韓泳思先生在知乎网站发表的《时々中的々是什么意思?》一文,详尽介绍了々的前世今生,々是表示叠字的符号,用来简略书写重复的字。韓泳思回顾了叠字符的历史。这种写法源自殷商甲骨文,国文很早就有用两短横(写得小一些的二)表示叠字的用法,比如公元前900年的西周史颂鼎上刻有子=孙=以表示子子孙孙。秦简、汉简中都有用例,到东晋时的行书,两短横写成两点,以方便快速书写。如图王献之行书《肾气丸帖》,唐代欧阳询行书《卜商帖》、北宋米芾行书《岳阳楼记》,两点写的再连一些就变成〻状,常见于行草书,如怀素草书《自叙帖》,叠字写两个点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直排)书写中。使用々的现在也还很普遍。
唐代欧阳询行书《卜商帖》:昭昭如日月之代明
北宋米芾行书《岳阳楼记》中的叠字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手迹中的々
我在想,々可以作为此谜谜底,那么其他两短横、两个点等符号呢?恰好罗营东也想到了两个点、、,发来了他试猜的谜底:承上省略的字的简写、、,例如哥哥可写成哥、、,弟弟可写成弟、、等,更全面解释了谜面。这是两个点入谜,他联想到古谜中的字中一点谜,以一个点、入谜:
寒则重重叠叠,
热则四散分流。
四个在縣(县),
三个在州。
村里不见在村里,
市头不见在市头。
以一个点、在寒、热、縣、州、村、市诸字中的数量、分布、部位,共同描画出谜底这一点、。《中国谜语大全》将此谜收录在包含体里。
这则、字谜,在河南民间亦有流传,《大系·谜语·河南卷(二)》即收有采录自开封的一则:
寒则重重叠,
热则纷纷流,
四个在燕下,
三个在中州。
并加注:、是一个字,音zhù。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字点云: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四个在縣三个在州。村里不见在村里,市头不见在市头。民间流传的与其相近,意为、在寒字重叠两点,热字下部四点分散,燕字下部有四个点,州字中部有三个点。
这则谜的中州二字,即能体现在河南流传的地域性。
思路由一个点扩至两个点,果然,在《谜史》第六章宋谜录存中发现了新的线索,不仅有字中一点谜(谜例同上),还有叠字下两点谜:
兄弟二人,同姓同名。
若要识我,先识家兄;
不识家兄,知我为谁?
又见清咄咄夫《又一夕话·续雅谜》异文:
兄弟二人,同姓同名。
若要识我,先识家兄;
不识我家兄,
知我为谁人?
谜底为⺀。古人文字竖写,两个点呈上下状⺀,今人文字横写,两个点自然应呈左右状、、。
还看到一则现代流传的々字谜:
稀奇稀奇真稀奇,
没有哥哥哪有你;
一日哥哥不在了,
看谁能认得出你。
至此,我们的谜底可以认定了,按谜语摺子竖写格式,谜底为⺀,但是,、、々同样列中,也在情理之中。
附记:本文标题出自宋代释文珦的《旱雨》:田间喜相语,点点胜珠玑。大旱逢甘霖时在田地里喜悦的神色,一滴滴雨点都胜过珠宝。借用为标题,意即赞扬点点(⺀)别出心裁作谜,岂止字字珠玑,而是点点胜珠玑了!
2022年8月14日 于亚特兰大
何以卜为
——谜语摺子字谜之卜
上无片瓦覆盖,
下无足蹅之地,
中间竖立一点,
亦是圣门徒弟。
(打一字)卜
这则谜语摺子上的字谜,一看就眼熟,其流传很久,流传很广,也流传有很多异文,很自然就能想到谜底卜字。
卜字虽非常简单,仅寥寥两笔,但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即《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后引申为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活动,又引申指推测、估计、选择、赐予、验证、证实等。
甲骨文卜辞
卜字作谜,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仅据有限的资料,大约四百年前就已见于古人书中。
明代陈眉公(1558—1639)《精辑时行雅谜》: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晓得阴阳之气。冯梦龙(1574—1646)《山中一夕话·谜语》: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着一个葫芦,倒有些阴阳之气。(清代咄咄夫《又一夕话·雅谜》所录与此同)明代无名氏《新奇灯谜》: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腰间带个荷包,也说是风流子弟。近日见谜书收藏家章镳刚拍到的一本清嘉庆年间的古谜书《时兴灯谜》,首页第二则即为卜字谜。
明清以降,到民国时期,坊间许多普及性的谜书也都收有卜字谜。
上图为北京打磨厂学古堂印行的《最新灯虎》,第三则即为卜字谜,可能本书面向普通民众,其第三句不同于较多版本的立锥之地,而是较为通俗的针扎之地。
卜字谜成为经典字谜,一直以来影响极大,近年央视举办的中国谜语大会,还将其选为比赛谜题
当代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谭达先先生,在《中国民间谜语研究》一书中谈到清代谜语专辑时曾写道:有的谜语是在同一谜底下,增添了新搜集来的作品,如‘卜’字谜,在《黄山谜》里是‘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着一个葫芦,倒有些阴阳之气。’在《山中一夕话》里,也照引了,唯有第三句‘挂着’一词,改为‘挂了’二字而已。(p34)
20世纪最重要的两部大型谜语集朱雨尊编《民间谜语全集》(二千余则)、王仿编《中国谜语大全》(近五千则),两书都有收录,分别为: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腰间挂个葫芦,便知阴阳之理。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腰间挂个葫芦,便知阴阳之理。仅立足立锥一字之差。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是一句成语,出自清代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指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葫芦,即葫芦的果实,古人常挖出其瓤,空其中作为贮酒的器具。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以上卜字谜谜面尽管有各种异文,但内容大致相近。谭达先先生曾认为,卜字谜的谜面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中国民间谜语研究》p61)《中国谜语大全》将此谜归入象形体字谜,确乎如此。卜字由一竖(丨)一点(、)两个汉字基本笔画组成,光秃秃的一竖(丨),以成语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来描绘,非常形象,确如一幅简笔画。点(、)在谜语中,有多种象形,此谜将这一点(、)视为葫芦(也有象形为荷包)。或许是巧合,最后一句便知阴阳之理,采用了会意体,可将前三句概括为一位卜者的形象,一位虽贫困如洗,但嗜酒潇洒,知阴阳之理,能用占卜方法以解疑惑、断吉凶的人。
卜字笔画虽极简,卜字谜内涵却极丰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除几部大型谜语集有载外,坊间大量的谜语书中也都有收录。
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以下简称《河南谜语卷》)启动,经过编委会辛勤工作,目前第一二卷已经出版。高忠严先生在《谜语高地结硕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一)〉述评》中评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谜语的搜集数量超出大家的想象,三个月中,共搜集三万余首民间谜语,经过遴选,共选编四千余种谜底一万七千余首谜语。对歌谣谜语与故事谜语的收录,及对民国时期的谜语文献的收入都扩大了谜语收集的范畴,保障了搜集的全面性,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谜语搜集史上最丰厚的文献。《河南谜语卷》是继《民间谜语全集》《中国谜语大全》之后的特大型谜语集。其中民间字谜,是河南民间谜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流传的字谜数量较多,在征集《河南谜语卷》编纂资料时,就搜集到将近1000个单字、4000多首民间字谜,经过筛选,最后编入初稿的还有800多个单字,2000多首字谜。已经出版的《河南谜语卷》第二卷补充了大量新征集到的字谜,共收录980多个单字,3000余首单字谜,另还收录170多组200多首多字谜。仅从字谜看,《河南谜语卷》确实称得上中国谜语搜集史上最丰厚的文献。
前文回顾了卜字谜四百多年的历史,再查阅《河南谜语卷》中,收录河南各地采录的卜字谜达14则,其中大多为相近的异文,值得注意的有两则。其一:
谜,谜,
来个算卦的,
腰里挂个葫芦,
一身阴阳怪气。
采录地区:开封
谜面更为歌谣化,首句以谜,谜起兴,易于吟诵,第二四句会意卜者,第三句象形卜者,令人耳目一新。
其二:
一根拐棍无弯把,
吊个葫芦会算卦。
采录地区:安阳
更形象地将一竖(丨)看做一根笔直无弯把的拐棍,也很新颖,会算卦三字收尾,干脆利落,卜者便跃然纸上。
《河南谜语卷》(三卷本)编纂已经完成,第一二卷已经出版,第三卷也即将出版。但是,限于各种因素,不敢说已经将河南全省的谜语搜集完全了,前两卷出版后,又时有新材料发现。谜语搜集无终结,《河南谜语卷》编委会正继续搜集资料,启动拾零卷的编纂。内黄县的清末民初谜语摺子,即是拾零卷编纂的重大发现。谜语摺子中,恰好也有一则卜字谜,《河南谜语卷》及其他已出版的谜书中都未见收录,此谜是经典卜字谜的异文,地域特色亦有体现,如第二句下无足蹅之地,不是文绉绉的立锥之地立足之地,而是用了豫北方言蹅(音chǎ,动词,踩、践踏之意),脚下没有踩脚的地方。第四句亦是圣门徒弟,圣门,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此谜代指识文断字的卜者。收录此谜,将使《河南谜语拾零卷》的内容更加丰富。
附记:本文标题出自明代刘伯温的《司马季主论卜》: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原意本为:这些道理您也已经知道了,何必还要占卜呢?这里姑且别解为:卜字何以为谜呢?
2022年8月12日初稿,19日第二稿于亚特兰大
本文将分别在近日出版的《春灯》《文虎摘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