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龟汤题目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猜谜语 > 正文

猜谜语

《红楼梦》:“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众人所制的灯谜详解

haiguitang2023-02-04猜谜语74
《红楼梦》读到第五十回,有两个阅读难点,其一是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众人联句写成的长诗;其二是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众人所制的灯谜。前面我们已经解说过联句长诗,本文来说灯谜。这一回的灯

《红楼梦》读到第五十回,有两个阅读难点,其一是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众人联句写成的长诗;其二是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众人所制的灯谜。前面我们已经解说过联句长诗,本文来说灯谜。这一回的灯谜总共有九个,其中四个作者给出了答案,其余三个留给读者去猜,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先是李纨所编的两个《四书》谜

所谓的《四书》谜,指的是所编谜语的谜底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成句,因为《四书》在宋元以后,被规定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因此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编制《四书》谜成为文人考校彼此学问以及对《四书》的熟稔程度的风雅之事。大观园中的女子大多受过相当的基础教育,因此,《四书》谜打头阵基本合理。

其一、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所谓世家,本是《史记》传记中的一体,通常记载世袭封国诸侯事迹,比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唐代刘知己《史通·世家》解释世家为: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于是这个谜面可以有两种理解:1、观音虽然很好,但是却没有详细的历史可以验证、稽考,这是字面的直接意思,这里的传应当读;2、观世音没有子孙后代。观音是出家人,所以不可能成婚,因此,也不可能世代相续,这是深一层的意思。

史湘云立即给出了一个谜底:在止于至善。这个答案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这个答案其实符合谜面的字面意思,至善去扣观音,当然合适,因为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大善士。止扣未有世家传也说得通,因为观音的事迹的确没有很详细的史料记载。

(史湘云)

【谶语说】作者急切地让湘云给出这个答案,应该是另有谶语的意思,暗示湘云最后虽然获得了美好的婚姻,但是最终丈夫早亡,因此孤寡一生。所谓在在止于至善,就是刚刚获得最美好的生活时,就戛然而止了。

正确答案来源于林黛玉,她给出的谜底是:虽善无征。这个答案语出《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原意是先王的礼制虽好,但却无从证实。这里的征,意思是征验;证实。观音是大善士无可争议,但他的善行却没有《世家》记载,这符合字面意思。

更深一层的意思(显然,作者用的是深一层的意思,因为宝钗又笑着让史湘云理解世家传的意思)来源于对征字的理解。征的本义是验证、记载、稽考,查验,但其实征还有纳征的征的用法,纳征中的征,是成婚的意思。《仪礼·士婚礼》:关于纳征郑玄注称:征,成也。使使者纳币(聘礼)以成婚礼。那么,黛玉这个答案中,虽善用以扣观音,无征用以扣未有世家传,即观音没有成家,最终没有子孙世代相传。

(林黛玉)

【谶语说】作者把这个答案留给林黛玉,很可能也另有谶语的意思,暗示林黛玉与贾宝玉虽然情投意合,但最终没有走到纳征那一步,因为贾家的变故,林黛玉过早死掉了。

其二、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这个谜面浅显,难得的是谜底在《四书》中不易找到。所以当湘云迅速答出谜底时,李纨说这难为你猜。

湘云的答案是蒲芦也。语出《中庸》:夫政也者,蒲芦也。意思是说国政犹如种蒲芦一般,以人立政,就像蒲芦得到滋养就能成长一样。关于蒲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这里的沈括,指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载。蒲苇指的是蒲草和芦苇。《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杨倞注:蒲苇所以为席,可卷者也。因为蒲草和芦苇有水有土就可以生长,与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相扣。

(蒲草)

【谶语说】这个答案让湘云猜出,似乎也有寓意,因为湘云的生存条件如蒲芦一样恶劣,但她照样成长得非常阳光,一池青青。

李纹、李绮的谜

李纹的谜,谜面是: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是打古人名。

(水向石边流出冷)

这次猜出谜底的是探春,谜底是山涛,为什么是山涛呢?因为在石扣着山,石头来源于山,很容易理解,水流扣着涛,水流成涛,也易理解,难理解的是谜面的这个冷字,冷是因为水源,水的源头多来源于冰雪融化,因此是冷的,而能够形成涛声的水,自然是巨大的源头,而山涛字巨源就有了照应。但谜面要求是打一古人名,所以答案是山涛,不是山巨源。山涛,魏晋时期的文人,字巨源,性情笃好老庄,不求闻达,为竹林七贤之一。

(唐代孙位《高逸图》中的山涛)

这一谜理解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把水向石边理解为巨字,甚至把理解这一谜暗扣李自成造反,暗扣林黛玉名字等等,显然都超出了小说文本。

至于这一谜谜底为什么是探春猜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探春雅好书画,而山涛是书法家,这从她室内的摆设就可以看出来,不再赘述。

李绮的谜,谜面是萤。谜底是打一字。

这次猜出谜底的是薛宝琴。这是个拆字谜,不难理解。因为花字拆开就是艸(即草)和化两字,而谜面的萤指的是萤火虫之萤,萤火虫在水边草根产卵,次年成蛹再化为成虫,所以古人认为它是草腐烂变化而成的。所以萤的谜底就是艸+化,即花字。所以小说里说: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是草化的。

(萤火虫)

至于这个谜语为什么让宝琴猜出,应当并无深意,只是为了表达出薛宝琴也是个聪慧敏捷之人罢了,至于是否跟明清王妃相关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

史湘云的《点绛唇》谜

史湘云的谜语,谜面是一首《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谜底打一俗物。

(现代的耍猴人)

这个谜语众人皆猜不出,反倒是一向最为迟钝的宝玉猜出了谜底:耍的猴儿。为什么呢?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之中,涧溪之旁,被人捕捉之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红尘),供人耍玩。但是对于猴儿来说,这又有什么趣味呢?耍猴时,一般会给猴子穿衣戴帽,打扮成文官武将的样子,实际上它仍然是只猴子,所以说名利犹虚。至于后事终难继,湘云解释了:哪一个耍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旧时耍猴子剁尾巴,有这样几个作用:1、打击猴子的自尊心,便于管理;2、不致于粪便粘连尾巴,易于清理;3、没了尾巴,更易于打扮成人形。

(贾宝玉)

【寓意】为什么一定是宝玉猜出呢?因为湘云这首词,几乎句句适用于宝玉,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典赋鉴赏》一书中说:

神瑛侍者带着大荒山青埂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佩戴通灵玉的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真何趣的感慨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叛逆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谜语就简括了宝玉一生的道路。

我们认为蔡先生的这种说法基本可信。至于将谜语解释为对王熙凤的嘲讽,以及对清朝廷的讽刺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脱离了文本。当然,它也可以解读为对争名夺利之徒的嘲讽,但从文本出发,释宝玉一生、释贾府最终败落后事不继更为合理。

薛宝钗的谜语

薛宝钗的谜语,谜面是一首诗: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钗)

这个谜语跟后面宝玉、黛玉的谜语一样,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留给读者去猜,很可能有较深刻的寓意。我们能理解的只能是字面的意思。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并不是工匠们用砖石垒砌起来的,而是天然生成的,看上去像是檀、梓一类木雕。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佛寺或者佛塔檐角上悬有铜铃,一般称为梵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声音,而谜底之物是不会响的。

(松球)

一般认为较合理的谜底是松树上的松球。因为松球形状像梵铃、像塔,但却不会发声。有人解释此谜的谜底是棺材,依照宝钗的才学和心理习惯,她应当不会出这样的谜语。

【谶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死别之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寓意宝钗与宝玉的生离,婚姻不能善终。

贾宝玉的谜语

贾宝玉的谜语,谜面也是一首诗,与黛玉的谜语一样,作者甚至都没有说出谜底要猜什么。谜面为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一般认为谜底是风筝。其他谜底似都不合宝玉的眼界与性情。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节过谨提防。天上人间指天上地下,相距遥远。放风筝时,风筝在天上,人站在地上,互相之间两相渺茫。琅本指青色的玉石,这里借指青色的竹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仇兆鳌《杜诗详注》:青琅,比竹簟之青翠。这里指扎风筝之竹篾,竹篾有节,弯曲时容易折断,因此,扎风筝时要十分提防竹节。

(红楼梦中的风筝情节)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这里的鸾音鹤信都来源于天上,指风筝笛(或琴)发出的声音。风筝的名字,其实就来源于风筝笛,因为声音遥遥相闻,如筝之声。而风筝与纸鸢的区别就在于鸢首有无竹笛,有竹笛俗呼风筝,会随风发出声响。唏嘘,指人们听到风筝的声音,在地上发出叹息,感谢上苍,因为人们放风筝的用意就在于求福气、求长寿、求喜庆吉祥。第七十回大家放风筝,与此谜语遥遥呼应。

【谶语】天上人间典故来自李煜的《浪淘沙》;两渺茫典故来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显然都指男女死别,而琅也暗指潇湘妃子,因此,这个谜语寓意黛玉夭亡。

林黛玉的谜语

林黛玉的谜语,谜面是一首诗,谜底所猜之物也没有言明。谜面是: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一般认为谜底是走马灯。其他谜底似都不合黛玉的眼界与性情。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騄駬,是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的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清代对皇室近支以及有功的高级官员,特许乘马用紫缰绳,以示恩宠。走马灯里的骏马,当然不用系缰绳就能奔跑。驰城逐堑指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而狰狞,指马的凶猛、骠悍。

(走马灯)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里的鳌背三山,出自《列子·汤问》: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这里则只借用鳌山二字。鳌山,指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旧时元宵灯景之一,一般是灯市的核心灯景。称独立名是对走马灯的称赞,指其在灯市非常显眼。

【谶语】寓意黛玉在大观园内声名独占鳌头,但实际上却都是虚幻之景,虚幻之物。

(【跟着布丁读《红楼》】之110,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