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地宫里为何陪葬半面铜镜?“老王说藩王”揭开谜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6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郭斌)出土于第一代楚王朱桢的昭王寝,在1990年的昭王地宫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318件文物,有一件文物最为特殊。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是一件‘残次品’——只剩一半的铜镜,另一半在地宫中无论如何都找不着。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这半面铜镜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破镜重圆是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浪漫
老王说藩王系列短视频截图。
在老王说藩王系列短视频第4集,老王以半面铜镜的悬念开头,一下就勾起网友的好奇心,对解开半面铜镜的谜底欲罢不能。
为何只有半面铜镜,老王娓娓道来。考古工作者发现这块铜半镜时,它被贴身放在楚昭王的腰间。联系到1985年在武汉黄家湾发现了楚昭王朱祯五世孙镇国中尉朱显拭和夫人赵氏的夫妻墓合葬墓,墓中夫妻二人头部分别放置着半块铜镜,考古工作者将两块铜半镜合二为一后能呈现出一面完整的圆形铜镜,由此谜底基本可以解开。
老王说,从汉代起中国人就把破镜重圆作为一种丧葬习俗,而破镜重圆的成语出处源自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的传奇故事。老王还做了考证,现在的龙泉山还生活着楚王朱氏一脉的子孙,他们保管着的《朱氏宗谱》中记录了楚王妃王氏埋葬的具体位置——昭王寝陵园里面,昭王地宫的西侧。史料记载,楚王妃王氏是定远侯王弼之女,去世时只有35岁。由此推断,剩下的半块铜镜极有可能在王妃墓内……
目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有关部门不再对龙泉山的九王寝进行考古发掘,剩下那半块铜镜很可能就埋藏在陵园地底继续陪伴着楚昭王。这也是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浪漫。老王说。
末代楚王朱华奎被沉江并非因为抠门
老王在察看昭王墓城垣。
末代楚王朱华奎为何被沉江而亡?在老王说藩王另一集,老王将这一问题抛出,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有些历史常识的人大概了解末代楚王多半像福王朱常洵死于明末农民起义军之手,且两人死得足够惨烈,朱华奎被张献忠关进笼子沉入长江,朱常洵据传说被李自成把他和鹿肉放在一起烹煮做成菜,办了一个福禄宴。
很多人都说朱华奎的悲惨结局是因为抠门造成的。1643年5月,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率大军包围武昌,而守城将士却因为被拖欠军饷士气低落。湖广巡抚贺逢圣见形势危急,便率领军政要员去找楚王朱华奎,跪求他捐资助饷。朱华奎拿出明成祖御赐的一把金交椅说:此可佐军,他无有。意思就是他没钱。由此,武昌城得不到有效的守护,很快被农民军破城。
老王根据史料考证,提出了不同于抠门说的缘由。楚王朱华奎有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何选择要钱不要命呢?老王的解释是,靖难之役以后,朝廷大力削藩,各地藩王不准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个时候,朱华奎一旦同意出钱,就会引来崇祯皇帝的猜忌。特别是7年前,唐王朱聿键在清军直逼京师时率军北上勤王,反被崇祯贬为庶人关进监狱的前车之鉴,让朱华奎不敢轻举妄动。在武昌城情势危急之下,朱华奎忌惮崇祯,出于政治考量,不敢插手军务。
樊哙墓被迁至昭王墓园一角作守陵武将
明楚昭王墓园鸟瞰。
为何西汉名将樊哙的衣冠冢在楚昭王墓的一角?老王也作了考证,用了一集讲清楚了背后的缘由。
樊哙原来和刘邦是连襟,当吕后被清算,樊哙的墓在山西被掘了。而当时江夏一带是樊哙孙子樊建的封地,因此樊哙孙子把樊哙的衣冠冢迁移到了龙泉山。
朱桢选寝址龙泉山时,找来了当时有名的风水先生王化龙,让他去龙泉山实地考察一下,看看这里到底适不适合修建自己的陵寝。王化龙考察一番,回来报告朱桢,龙泉山确实是块风水宝地,但是最适合修建陵寝的位置已经被占了。而且不是被一般人占了,这里可是西汉舞阳侯樊哙的墓。
朱桢于是把樊哙墓移到他的墓的一角,权当武将为他守陵。网友看到此大呼过瘾,没想到一个与楚昭王墓相关的樊哙墓,背后竟有着这样的隐情。
朱桢想到了一个办法,好歹樊哙也是一名武将,不如把他的墓迁到我的陵寝东边,给我守个门,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老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楚昭王陵寝一角会立着樊哙墓的原因。
迁樊哙墓,看起来是明楚王朱桢在与死人争墓,实际上也暴露出了他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朱桢想把自己的子孙也葬在龙泉山,那就要把山里居住了上百年的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族全部迁走。而这八大家族多是前朝官商的后裔,在当地名气和实力都不小,想迁走他们谈何容易。
朱桢跟他们谈条件,用山外的三亩地换取山内的一亩地,并补偿迁屋的费用。条件不够可以再谈,结果是必须迁出龙泉山。
老王说,此后,原本繁荣兴盛的灵泉古城变成了朱家子孙的陵园。数百年间,龙泉山陆续埋葬了九位楚王。明朝灭亡后,无人看守的楚王陵寝开始日渐荒凉。直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前朝遗迹交给地方官员妥为管理,九王陵寝才重新被保护了起来。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