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龟汤题目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猜谜语 > 正文

猜谜语

泰山上“䖝二”两字,日本专家研究了十年,郭沫若一笑破解谜底

haiguitang2023-02-03猜谜语75

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些日本学者来我国泰山游玩,在盘山路西侧看到了石壁上镌刻着两个字——䖝二。

这两个看似简单但组合起来却费解的词语立刻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特别是同行中有些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是着迷的学者,更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一行人停下脚步,围绕着这两个字现场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是越讨论越是搞不明白,这两个不沾边的字组合在一起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百思不得其解的日本友人只好求助同行的中国陪同人员,可是,陪同的人员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想了半天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为了破解石壁上的这两个字,其中一位日本学者带着这个问题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回去后查阅了不少资料,甚至对泰山的有关记载和历史,包括石刻文化也研究了一番,也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一晃眼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是这位日本学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更是成了心结。为了破解这个谜底,这位学者便再一次来到中国,希望能解开䖝二隐藏的秘密。

谁知道就是这个让日本学者牵挂了十年的字谜,却被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一笑破解谜底。

背后的故事还得从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名人刘廷桂说起。

游泰山题䖝二 众说纷纭竟成谜

泰山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是帝王告祭,百姓崇拜的神山。

文人墨客对泰山的向往,古往今来,络绎不绝。他们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高海阔,林秀于天地间,万物生长,入耳目涤心灵,成诗成画成歌亦成赋。

泰山于他们而言,是膜拜是敬仰也是精神的寄托。有时兴之所至,对酒当歌,留下名篇无数,有时更是以石为纸,挥毫泼墨展才情。

因为他们的到来,泰山的自然山水也显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沉淀。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白的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泰山成为文人笔下生命重量和形状的代表。

在泰山涌现的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名人刘廷桂的一处题字,引发了一场跨世纪的争议,难倒了一众文人墨客,至今还跻身泰山72盛景之一。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刘廷桂与友人登泰山到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见一石头,突然心生感悟,却没头没尾地写下了䖝二两字,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答案在他心间,却引发了一场跨世纪的争议。

有人说,那是刘廷桂在泰山登高望远,有感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渺小如蜉蝣。

也有人说这是表达山之高而虫鸣鸟语更显宁谧的意境。

那么,其意思究竟如何,争论不断,一直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些日本学者对其深究也未有结果,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要知道,在那个信息不通,还没有网络的时代,要想解开䖝二意义,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沫若笑解谜底 䖝二意境深

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对于䖝二的争论依然不断,虽是众说纷纭,却也未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当时,有人想到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博学多才,也多次登泰山,便到中国科学院请教。

郭沫若对着䖝二二字看了又看,沉思片刻,然后会心一笑,提笔给䖝二二字各加上两笔,便变成了风月(风繁体字为風),又添上两字,变成四字词语:风月无边。

来者不解,郭沫若笑着解释: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这䖝二实际上是繁体風月各取中间部分,䖝二没了包围,也即无边,不就是寓意风月无边吗?这是古人在赞美泰山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来访者恍然大悟,此后,关于风月无边的解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赞同。

原来,风月无边原是赞美风景之美,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六先生画象赞濂溪先生》中提到:风月无边,庭草交翠。极言风景之佳胜。

宋朝的邵雍在诗作《世上吟》也提到: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元代诗人白挺的诗作《西湖赋》:春雨为观,香月为邻,水竹院落,无边风月,见天下地心以志之。此诗不仅描写了西湖美景,更是用风月无边来表达高雅情怀与高尚气节。

在历史趣闻中,䖝二隐喻风月无边的故事可追溯到明朝的唐伯虎,在明书《葵轩琐记》中曾记载,唐伯虎为人风流倜傥,时常出入声色犬马的风月场所,一次给一位颇有才情的歌姬湘英题下风月无边四字。

就在大家都以为唐伯虎是在称赞湘英的美貌与才情时,祝枝山听闻后却暗自偷笑:此嘲汝辈为虫二也。认为唐伯虎是在夸赞自己比湘英还更多几分风月洒脱,自此又留下一段趣闻。

关于刘廷桂登泰山,也有这样一段故事。

清末才子刘廷桂,相传与友人游泰山,突然有感泰山景色壮丽,蔚然神秀,居高临下,目之所及,云雾缭绕,于是想题风月无边来形容泰山的景色之美。

朋友提醒他,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杭州西湖曾提起御笔写下风月无边来形容西湖的景色之美,如果刘廷桂也题此字,便是对先帝不敬,恐惹祸上身。

刘廷桂即使此刻觉得风月无边用在此处甚为恰当也不敢重复先帝题字,随即灵机一动,故意将风月无边写成䖝二。

此外,也有人认为,刘廷桂此举是在暗讽泰山斗母宫的尼姑。相传斗母宫的尼姑,行为出格,常闹出有伤风化的绯闻,被当地人所不齿。

刘廷桂登泰山,经过斗母宫,对这些尼姑们颇有微词,于是写下䖝二二字,暗讽尼姑风花雪月之事。据传刘廷桂还送尼姑一块匾,上面写着因受二字。将恩、爱两字去掉心就是因受,暗讽恩爱无心之义。

刘廷桂的这一操作,完美地回避了对先帝的不敬,而未曾想,这样一拆字,䖝二两字不仅成为了经典,让日本学者研究十年都没搞明白,也成为了泰山的景点之一。

到近代,鲁迅在致林语堂的信中写道:不准人开一开口,则《论语》虽专谈虫二,恐亦难,盖虫二亦有谈得讨厌与否之别也。这里的虫二就是暗隐风月无边。鲁迅借来讽刺林语堂编的《论语》里只有谈风月的无聊小品文。

由此可见,风月无边与䖝二的典故由来已久,但也实属冷知识,非饱读诗书不可破也。

不得不说,郭沫若的这个解释相当巧妙,细细品来,仿佛看到了泰山雄伟豪迈中的旖旎风光,又仿佛表达了文人学士的高尚情怀,这四个字的解释,意蕴深厚,别出心裁。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廷桂当年题字时到底心中有何感想,文字是否有所寄托,郭沫若的风月无边的解释是对是错,正因为缺少历史资料佐证,恐怕只有刘廷桂本人才知道了

但郭沫若的这一解释流传至今,算是学术界内最令人信服的一种观点。通过泰山的䖝二两字,郭沫若的解答,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汉字的奇妙。其实,以汉字为根源流传下来的解字破谜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颇具传奇色彩。

延伸阅读——别致有趣残缺字 背后故事很用心

传说仓颉发明文字时,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天上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隐藏了起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虽是神话传说,也足见汉字的问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人类进步的意义。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其发展中,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刻意题残缺字,而这种文字游戏颇得文人喜爱,留下了许多文人雅客的风雅趣事,更是成了特别的风景线,在后人的揣摩、领悟中品出了别致的雅趣。

在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上,题有这样一副别致的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据相关史料记载,这副对联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所撰,清代著名大学士纪晓岚所书。

奇就奇在就是这样一副出自名家之手的对联居然有两个错别字,上联的富字宝盖头少了一点,下联的章字,中间一竖穿日而过。

这便引发了后世无数猜想,而流传最广的解释是,富字无头,表达对孔圣人后人荣华富贵无止境的美好祝愿,即富贵无顶。章字出头,取的是文章惊日月之意,是对孔子的至高评价和致敬。

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 的鱼字,繁体字为魚,但是刻在石碑上的字底部四点水却少了一点。

相传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信佛教,但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康熙认为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崇尚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康熙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也有人说,康熙写的是行书,行书讲究下笔收笔有牵丝映带,因此这是适当的连笔。当然,不管后世如何揣度圣意,终究这个残缺字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

位于海南的溪北书院,是清末著名的书院之一,由清末书法家潘存发起筹资建造,在书院挂着两块独特木匾,一块写着溪北書院,一块写着講堂,有意思的是书院的書字缺了一横,讲堂的講字少了一竖。

有学识的专家认为,書字缺一横是告诉学子,在一生中有读不完的书,学海无涯,要刻苦自励、孜孜不倦,也可以说是告诫书到用时方恨少。

講字缺一竖是告诉老师在一生中有讲不完的知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意识到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两字残缺所表达的含义,潘存建造溪北书院时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有人说,汉字里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也有人说,汉字之美在于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汉字作为源远流长的古老象形文字,博大精深又兼独特有趣,生命力旺盛又不乏深邃灵动。

而残缺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文化,堪称我国文字发展中的一朵奇葩,跨过长长的历史河流,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可肆意畅谈,各抒己见,也可默然相对,心照不宣。